對于100多年前的美國而言,東亞的農業是一個非常值得深究的課題。沒有美國那樣地廣人稀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地形多樣,降水分布不均勻。但就是這樣不受上帝寵愛的條件,我們的稻米種植卻被美國“嫉妒”了。
“嫉妒”一:農田修整
中國、朝鮮和日本在100多年前經常被美國農業學者放在一起考察。這三個國家每年田地鋪設、修建水田的舉動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大部分的西方國家還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地勢不是很平坦的地方,人們就會將斜坡改造為水平的梯田,梯田的大小主要由斜坡的陡峭程度決定。每塊田的四周都有田埂、充足的灌溉水源和排水渠道,而且所有這些系統都得到農戶的精心照看和修復。這三個國家地區地勢平坦的地區也被以類似的方法改造成水田。
他們選擇水稻作為主要作物并實行復種,盡管夏季降水豐富,仍然保持灌溉和排水相結合的農耕方式,廣泛且持續的利用植物養料。為了維系土壤中的腐殖質,保持土壤肥力,還實行輪作,向農田里施用能利用的**廢物以彌補因作物的收獲而流失的植物養料。
“嫉妒”二:植物養料
充足的水資源能夠帶來更多的植物養料,從而增加土地的產量。這些水資源大多起源于原始的山林,其中富含易溶解的養分以及尚未溶解的懸浮物。這些上百年形成的水流含有大量溶解礦物質和植物養料,總量相當可觀。
如果每年稻田間的水有16英寸深,而且這些水中各種物質的成分與北美河流中的各種物質相同,單獨計算其中的懸浮物或溶解的礦物質所攜帶的植物養分,則1萬平方英里稻田能夠吸收溶解大約1400噸磷、23000噸鉀、27000噸氮和48000噸硫。
除此之外,還能將216000噸的溶解性有機物和大量中和酸性土壤所必需的溶解性石灰石帶入田里,而且石灰石的總量能夠達到1221000噸。幾千年來,中國、朝鮮和日本在其1萬平方英里的稻田里,用這種方法積累到的物質5~9倍地接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因此,如果按照1000年計算,盡管他們采取這種措施已經不止千年,在土地中累積的磷的總量也遠高于美國。
“嫉妒”三:稻田施肥
稻田里的土壤被仔細的犁耕過,而且還被施用了一些肥料。剩下要做的一項工作就是在土地的表面鋪灑一些植物灰,但植物并沒有充分燃燒,只是表面留有一些黑色的木炭。直接撒上去的稻種幾乎把秧田蓋得嚴嚴實實。撒種用的是一個平底的簸箕,用手輕拍,讓稻種掉下去剛好浸沒在草木灰中。每天傍晚,如果預計夜晚低溫,人們就會抽取水灌溉農田,第二天如果天氣晴暖,再將水撤回,木炭的表面就會吸收一些熱量,土壤也會吸入一些新鮮的空氣。
把小塊土地作為育苗的苗圃,并精心施肥,這相對來說更便宜也更為簡單。同時,這樣做還能使作物比實地播種生長得更加強壯、更整齊。因為用作綠肥的到作物還沒有長好,而且它們是被直接埋在地下的,混合這些作物以及使它們腐爛都需要**的時間。當苗圃中的稻草長得很強壯時,它們就進入到生長過程中的另一個階段。在被移植到剛剛翻耕并經過精心施肥的田里時,它們已經適應了**有利于生長的條件。通過這種做法,人們贏得了作物的生長時間,使作物更好地生長。
“嫉妒”四:稻田灌溉
對美國當地農民來說,如此大量的灌溉,特別是在雨量充沛的國家,肯定會通過淋溶和地表徑流造成植物養分的流失。但是在這三個國家有效方法的指引下,事實可能并非如此。首先,他們會用水浸潤稻田,這樣能讓大部分的水通過作物葉片或土壤的表面蒸發或進入淺底地下水。他們通常選擇在施肥一段時間后再讓水從一塊稻田流向另一塊稻田,這樣可以保證土壤和作物都有足夠的時間利用可溶性植物養料。此外,他們只有在準備插秧之前才會灌溉稻田,此時秧苗已經擁有了強大的根系,能夠立刻吸收任何存在于它們根系周圍或者向下發展的可能性植物養料。
不僅在稻田里采取這種保持可溶性植物養分、減少流失的栽培技術,而且常常把它用于不灌水的農地。較平坦的小塊田地和河床經常被低低隆起的邊沿包圍,當有需要的時候,那些邊沿可以完整地在田地里保留雨水,在種植稻米的地方,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保存可分解的植物養分、減少養分流失,而且有利于雨水分配,能夠使整片土壤變得濕潤,防止土壤流失。
美國雖然是農業強國,但由于地理優勢,他們會理所當然地選擇更加省力、產量更高的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作物的種植。對于我們在100多年前的稻米種植技術,遠比美國要精致的多。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事業部編寫,轉載請注明來源
【免責聲明:本站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來源:今日頭條-有農有藝
鏈接:https://www.toutiao.com/a6667780697123455492/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